用心聆听乡土的声音

6月,属于乡村。夏夜流萤的6月,庄稼茂盛,鲜花盛开,芳草碧绿,展现出缤纷的画卷。而400期,走过8年岁月的《英山周刊》,亦如6月,有着直率的性格、火热的情怀、豪迈的气魄。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宣传工作者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的要求,培养出了一批好记者和模范通讯员,采编了大量有灵魂、有温度、有品质,带着泥土芳香的新闻作品,记录、讴歌新时代,助力我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服务县域经济。

在此之际,我县召开了表彰2019年骨干通讯员和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座谈会,我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议。能有这一资格,与一路相伴的《英山周刊》密不可分,是周刊像泥土对待种子,让我找到了精神家园,满足了我对写作的爱好,对乡土的眷恋,渴望把乡土声音传递出去的欲望。

我的新闻写作生涯是从年轻时代开始的,也可以说是伴随我农村生活的始终。我高中毕业后,返回村里当会计,后来,就到当时的杨柳镇上班。30年来,我一直生活在农村,工作在基层。从我在村里当会计时发表第一篇作品,一直到现在,每年都坚持新闻写作,新闻作品也不断地见诸报端。而每篇作品,都贴上了乡土的标签,打上了“三农”的烙印,我想,这就是来自乡土的声音。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我聆听到了,并把它传播出去。

回顾写稿历程,有这样几个关健词,想和大家分享,那就是:爱好、灵感、恒心。

先说爱好。我搞新闻写作,源自于个人对写作的爱好。

读书时,就接受到一个信息,记者是个自由职业,记者是“无冕之王”。高中毕业后,回村里当会计,虽然没能圆上记者梦,但却爱上了写作。

我开始把村里发生的好人好事,写成新闻稿,先是向县广播电台投稿。那时在农村,是收听不到县电台的,写的稿件如果采用了,就会收到电台寄来的一张明信片,也就是用稿通知。所以,每天最愉快的事情,就是等待邮递员的到来。收获一叠明信片,就收获了一份喜悦,也收获到了对爱好的回报。那段时间,我爱写稿,爱到几乎天天写,县电台一年用稿100多篇。

向县电台投稿多了以后就向黄冈报投稿,刊用的第一篇稿子是写的乡里开展的一项活动。在植树节前后,乡里发动家家户户栽种桐子、木梓、竹子,建设小三园。我觉得这是个好题材,也是发展农户经济的好途径,于是写了一篇《家家栽三子,户户建三园》的新闻稿,投给了黄冈报,很快就被采用了。

有了爱好,还要不断地培养爱好。年轻时,虽然家里很穷,但我还是订阅了《小说选刊》、《湘江文艺》、《黄冈报》、《湖北科技报》等10多种报刊。读书看报,在愉悦身心的同时,可以增强文字功底,积累写作素材,读的越多,写的越勤,积累的材料品种就越多,写稿的素材就越充足,从而解决了写稿时“无米下锅”的问题。我认为,培养阅读兴趣——积累新闻素材——借助范文习作,是激发通讯员新闻写作兴趣爱好,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正是如此,因为爱好,爱上新闻写作,因为写作,让我过得充实,在贫瘠但广袤的乡土上收获着快乐。

再说灵感。灵感来自于生活。

一直以来,我都生活在乡下,在土地上摸爬滚打,和村民一起嬉笑怒骂,这种平凡而简单的生活过程,恰恰是我新闻写作的宝贵资源。在我所发表的新闻作品中,有90%是写的农村经济、“三农”人物、山水资源等。

我的老家在杨柳湾镇,杨柳湾镇是全县的茶叶大镇。我自己家里也种植了茶叶,正因为对茶叶的熟悉,我写作了一批有关茶叶的报道。《英山为10万亩茶园“解渴”》、《 英山万台小茶机给茶园“美容”》、《 英山茶叶合作社引领茶农奔富路》等。这些报道涉及到茶叶的生产形势、茶园管理、鲜叶的采摘与制作、销售,贯穿了茶叶生产的全过程。新闻的生命在于新闻的时效性,我生活在茶园边,极目所至,看到的都是新闻素材,信手拈来,稍作加工,就是一篇新闻报道。

当我调到石头咀镇工作时,石头镇的林场、山水资源,一样给了我丰富的营养,我写出了多篇山水资源、林业等相关报道。

后来,我又从石头咀镇调往陶家河乡。当时有位同事,开玩笑地跟我说,你到陶家河去有药“挖”了!大家都知道,陶家河乡是我县的药材大乡,角角落落看到的是药材,鼻孔里塞满的药香。的确,在陶家河乡,我写出了《陶家河乡药材产业引领农民致富》、《“英山桔梗”回“娘家”定居创汇》等关于药材的报道。

没有在乡村的生活,就没有这些鲜活的素材。正是这些鲜活的素材,让我的作品有色有味,打动编者,感动读者。

最后说下恒心。毛主席为纪念雷锋同志,曾经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我想说的是,写稿也如做好事,写1篇稿子、坚持1个月、坚持1年并不难,难的是把写稿当作一种生活状态,今年写了,明年还写。从青年写到中年,从黑发写到白发,一直坚持,甚至到老年。

要保持恒心,我的体会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向榜样看齐。在我的榜样中,有从青年写到老年的,县粮食局的老干部姜元曙,几十年如一日,他一直坚持写稿,经年累月,写作经验日渐丰富,手法灵活多变。现在他转攻评论稿,立意新颖,观点明确,启迪人生。还有和我年龄相仿的其他通讯员,他们都在坚持,是我学习的榜样,前进的动力。

二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通过读书看报,可以从中了解宣传动向,借鉴写作方法。我一般每天要打开湖北日报、农村新报、黄冈日报电子版看看新闻,每周的《英山周刊》,更是必看,里面有很多稿件写得非常生动活泼。记得湖北日报上曾发过一篇新闻稿,题目叫《天堂寨上小喇叭》,写的是罗田天堂寨景区游客多,索道入口处,民警彭刚拿着小喇叭用温馨的话语,提醒游客控制情绪,维护秩序。这篇稿子,用讲故事的方法,现场小新闻的方式,把一个新闻事件讲出来,让读者赏心悦目,少了份新闻的枯燥,多了份故事的生动,在欣赏的同时,我也想学习这种报道方法。后来发生的一个新闻事件让我如愿以偿,陶家河乡长岭岗村一个护林员在冬季每天坚持用小喇叭宣传森林防火,我就用讲故事的方法,写了一篇《长岭岗上小喇叭》的新闻稿,马上被黄冈日报采用了,并被评为“好新闻二等奖”。

三要建立一个信息来源的朋友圈。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接受的信息量也有限,如果有一帮朋友,不断地向你提供新闻素材,多一个朋友就等于多了一条信息来源渠道。因为大家知道我喜爱新闻写作,而很多单位,都有宣传报道任务,他们的相关负责人都主动和我联系,加QQ、微信、留手机号,我也乐此不疲。遇到新闻事件,他们都第一时间向我提供,这使我多了新闻素材,也增添了写作动力。

四要积极参加县里举办的新闻培训班。县委领导、宣传部领导,对宣传工作非常重视,而且有好的做法和传统。十几年来,我县坚持每年举办一期新闻培训班,培训骨干通讯员。还经常性地评选好新闻作品。好新闻作品的评选,把握了舆论导向,提高了作品质量,鼓舞和激励了广大通讯员采写优秀新闻作品的积极性。这些活动,优化了写作环境,让通讯员有仪式感、存在感。同时,我认为培训班就像一个加油站,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新闻的氛围,学习写作技巧,聆听老师的讲课,倾听老通讯员的心声。每次新闻神经松驰时,培训会又会让我上紧发条,砥砺前行。

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美好的6月,预示着丰收的前景。400期,褪去青涩,走向成熟的周刊,风华正茂,正伴随新时代阔步前行。而作为一名乡土通讯员的我,要加强政治修养,虚心地向新老通讯员朋友学习,把握时代脉搏,笔耕不辍,提高写稿质量,把乡土声音更好地传播出去。让我们把6月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携手前行,共同为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尽到自己的一份力量。

(图文:徐俊     编辑:毕倩)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