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托起梦想之翼 ——英山县教育扶贫掠影

从2016年到2020年,4所新学校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县已成为了黄冈教育扶贫的新样板。

15万人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资助资金1.34亿元。

2.7万农村孩子与城里孩子一样,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一项项帮扶举措暖人心扉,一批批项目资金立竿见影。

优秀教师在流动,优质资源在共享……

扶贫攻坚,教育为先。毕昇故里,处处投射着教育扶贫带来的新变化。

资助政策:实现教育扶贫全覆盖

7月15日上午,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联合县财政局教科文股组成工作专班,对县理工中专387名贫困家庭学生进行资助实地点名。

县理工中专计算机1901班江凡家住石头咀镇,父亲残疾,母亲改嫁,父子俩相依为命。他坦言:“中职资助政策让我有了读书的机会,有了锻炼自我能力的天地,有了实现梦想的希望。”机电1803班谢锦涛来自陶河,去年享受了中职资助政策。他说:“感谢国家、感谢学校让我们这些寒门学子有书读!”

“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主要分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五大类。针对不同阶段都有对应的资助政策。”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吴永友介绍,通过实地点名对学生享受资助情况进行核查,预防虚报冒领,确保真正贫困的学生接受资助,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及时送到学生手中。

今年以来,县教育局持续开展全覆盖学生资助,打通教育扶贫“最后一公里”。

从县教育局获悉,仅2020年春季学期,全县教育扶贫资助基金申请人数达到19213人,经规范评审后救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19125名,资助金1478.8万元已全部发放。

教育扶贫,温暖寒门,托起人生梦想,助力每一个贫困学子梦想成真。

技能培养:阻断贫困发生代际传递

“培养贫困家庭‘明白人’,提高自我造血和发展能力,旨在不让贫困延伸到下一代人头上。”县理工中专驻孔家坊乡陈河村工作队长王进说,在落实好的资助政策之外,他们已对全村103个贫困户开展了种植和养殖培训,还组织他们到英太寨村学习药材种植技术,到绿源养殖合作社学习养猪技术,到乌云山村学习茶叶制作技术。

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棕树垸村“明白人”带动脱贫致富的成效越来越显著。贫困户汪盛国是村里“明白人”中的出色代表,他前年承包了神峰山庄蔬菜大棚的种植管理,带领12户村民种植蔬菜,每户实现增收2万余元;村民郑在东通过培训,成了村里养牛大户;村民瞿开明打出了养羊、养鸡“组合拳”,实现了脱贫……

“加快贫困家庭产业脱贫步伐,需要全方位的立体培训。扶贫扶智、治贫治愚,夯实长效脱贫根基,才能有力阻止贫困代际传递。”杨百元校长介绍,县理工中专采取送训下乡、集中办班、现场实训等多种形式,已培训贫困家庭“明白人”3000多人次。此外,还积极开展产教融合,聘请16位“楚天技能名师”到学校任教,开办旅游、酒店管理、茶叶、缝纫等专业,与县内企业联合打造“荆楚缝纫”、“团黄贡茶”等特色品牌,共建产教融合实验基地11处,与20余家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为贫困家庭脱贫致富提供了智力支撑。

脱贫路上,不落一户。英山教育人以攻坚拔寨的决心、滴水穿石的韧劲、持之以恒的毅力,推进脱贫攻坚,不胜不休。

兜底保障:打赢“控辍保学”攻坚战

“我做梦都想上学,每次做完家里的活,都会抽时间看书学习,总盼望着重返校园的那一天。”近日,笔者在草盘地镇采访时,见到了辍学一年多又回到校园的学生肖源源。谈及重新返校的时候,这个腼腆文静的女孩露出了坚定自信的笑容。

统计数据显示,仅2015年、2016年两年,我县就有137名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业的学生。为确保失学、辍学学生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失学、辍学学生“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落”,我县采取攻坚行动、冲刺行动等方式,因地、因家、因人施策,实施“一生一档”精准控辍,全力解决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问题,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

在2019年的9至12月,每天下午4点,县教育局都会准时收到一份全县控辍保学数据统计表。笔者看到,表格上清晰地备注着各个乡镇及县直学校当日的注册人数、实到人数和建档立卡贫困户未到校学生情况说明,在经过核查签字后,这份表格会送达到县政府相关责任领导案前。

教育局将“控辍保学”工作纳入对全县教育系统目标考核体系,并实施重点监督检查。根据考核结果,每年对工作滞后的相关学校和责任人实行问责。考核监督“指挥棒”的强力推进,充分调动了各级各类学校“控辍保学”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县、乡、村和学校共同采取强有力措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劝返率达到99.89%,全县中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显著提高。

从2018年3月至今,全县累计劝返复学学生10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83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比2015年提高了4.81个百分点。

资源共享:走“活”城乡教育一盘棋

对于今年59岁的老教师汪波来说,守着几间“下雨天漏雨,刮风天钻风;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的学校和“6位教师教70个娃娃”的时光已经彻底成为历史。

走进如今的六口塘小学,现代化的教学楼,平整宽阔的操场令人耳目一新。计算机教室、音乐室、美术教室、实验室、阅览室、“留守儿童之家”等功能室一应俱全。

“我们的办学条件和城区学校相比并无两样。”校长叶强林说,城区优秀老师来支教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不仅让农村学生进得来、住得安、学得好,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教育福利,也从根源上解决了教育公平。

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好教育。我县作为欠发达地区,广大群众一直把读书学习作为改变命运、摆脱困境的机会和希望。为让每一个贫困地区孩子都能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我县借助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将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延伸到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让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彻底好起来。

南河镇中心幼儿园除了文化长廊,还有美工室、生活体验馆、玩水池、玩沙池和种植园等体验区,所有设备力求做到生活化、情趣化、艺术化和儿童化。

“孩子就近入园,留住了生源,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家长也不再为‘入园难’犯愁,解放了劳动力,能腾出手来搞生产,实实在在增强了获得感。”南河镇中心学校校长毕朝晖高兴地说,南河镇学前教育的普惠发展实现了“幼有所教”目标。

近年来,我县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通过“班班通”、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库等形式,促进城乡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全面提升乡村学校教学质量,缩小义务教育学校校际差距。

通过结对联动、强弱互补、资源共享、交互引领,充分发挥优质资源辐射带动作用,逐步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走“活”了城乡教育一盘棋。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好成绩是干出来的。2020年是全国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我县教育人肩负“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使命,继续夯实教育扶贫根基,提升教育扶贫能力,拓宽教育扶贫通道,为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教育力量。

(通讯员:余文  胡连江 编辑:新媒体部)

(作者:余文 胡连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