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啊,母亲的葫芦面

小时候,家里特别穷,既缺食物又缺少柴火,吃面能节省柴火外因其含的水分高,能快速填饱肚子,毋庸置疑,它就成了我们一家非常喜欢的一种食品,但面粉奇缺,一般除了过年能吃上油面师傅做的油面外,其他时间就别想吃上面了。

一到暑假,我们兄妹几个就放假归来了,我们聚集在一起时,母亲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改善我们的生活,母亲的拿手好戏就是做手擀面。

天一晴稳,母亲就吩咐父亲把瓮坛里储备的准备过年的小麦小心地倒出来,堆放到洗净的木盆里,再挑来几担清凉的井水,然后,母亲就掇来一个小木凳,手里拿着一个竹笊篱,坐在盆边开始淘麦了。

淘麦,既要淘尽沙粒,又要汰尽麦粒表面上的灰土,往往需要从一个木盆到另一个木盆来回多次倒腾,才能慢慢地淘洗干净。看到母亲一个人忙碌的身影,二哥就会带着我们几个去帮忙,或打下手或去跟邻居借晒筐、条凳、竹竿等等,架好晒筐后,就开始帮母亲晾晒那淘好的小麦。

遇上好的晴天,上午晾晒的小麦,下午就可以挑到村部磨成新鲜的面粉,母亲说,趁着新鲜,做的手擀面才好吃。

洗净擀面杖,洗净簸箕后,母亲就要揉一大盆面了,母亲说,揉面要揉硬一点才好,要用尽力气揉,要多揉一段时间才有咬劲,母亲干活比较麻利,不多时就把面揉好了,然后就把它分做若干个面饼,再拿到敷有面粉的簸箕上,用擀面杖用力把面饼擀得更薄一些。

在擀好的面皮上撒上薄粉,然后一颠一倒把它叠起来,放在案板上就可以用刀切成宽窄一致的面条,母亲常说,切得不粗不细才好,太粗,就成了面疙瘩要花费很多的柴火;太细,容易煮糊,又没手擀面的味道,说话间她就把切好的面条抖散到簸箕上。

如果就这样把抖散的面条下到煮沸的开水里,不一定好吃。

聪明能干的母亲会摘来一个嫰葫芦,切细放在锅里加油加盐炒好后,再加水煮熟,盛出来暂时放在一边,等面条煮成五分熟时,再倒入煮熟的葫芦再一起煮个九分熟,“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在手擀面里再添加一点葱叶,一锅色味俱佳的葫芦面就成功了。

为了节省一点灯油,母亲喜欢把做好的葫芦面盛在一个大面盆里,然后再拿到屋外的石桌上,让我们一边乘凉一边品尝。

尽管没有多少油水,但母亲的葫芦面既有手擀面的咬劲,又有葫芦的香甜,味道隽永,多少年来,它一直都是我们永远的回忆。

(作者:李小林  编辑:方澈)

(作者:李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