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扶贫一线】徐守军:村民不脱贫 我就不回城

驻村要驻心,扶贫更扶根。2000多个日日夜夜,英山县金家铺镇杨家河村任驻村工作队长徐守军时刻将群众的期盼装进心里,将每一件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小事”都当作自己的“大事”,以真心真情赢得村民信赖……

我叫徐守军,是黄冈住房公积金中心英山办事处的一名党员,2015年8月受组织选派,到金家铺镇杨家河村任驻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 2015年前,杨家河村6个村民小组,331户总人口95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9户369人,贫困率高达38.5%,村民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是我县七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当时的面貌可想而知,我可能比一般人感触更深一些,因为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深知村民对脱贫有多么渴望,所以驻村我也是下定了决心:杨家河不脱贫,村民不致富,我誓不回城。

到村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一定要让村民吃上“放心水”;以前的杨河村仅有30户自己接通自来水,大部分农户生活饮水、种养殖生产用水,全靠村民挑井水、河水解决,这样既不卫生也不方便。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是脱贫攻坚的最基本的目标和底线任务之一。我们多方汇报争取政策,积极跑部门筹措资金,在我们派驻单位公积金的全力支持下,终于在2018年为全村331户贫困户和非贫困户接通自来水,实现了安全饮水户户通,让村民全部喝上了“放心水”。

第二件事我想,一定要发挥支部的“战斗力”, 做到“说话有人听,干事有人跟”。我们选用年轻的后备干部,规范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激发组织活力,现在支部凝聚力明显增强,支部也进入全镇先进支部行列。开年以来,全村全面抗疫,复工复产两手抓,新农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每年举办的道德讲堂、感恩教育、法制宣传等活动,树正气,促和谐,全村形成了户户有产业,人人有事干的生动局面。

一直以来,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村里经济发展,仅仅不到10里的通村路,成为了“脱贫致富”的关键纽扣,只有解开纽扣,才能为杨河打开致富大门。于是,我们与村“两委”多次召开村民大会商讨,确定依托“民风淳朴、生态优良、林地面积较大、文化底蕴深厚”等优势,统筹谋划、量体裁衣,精心制订“守护绿水青山打造生态美村、增进民生福祉打造宜居山村、农旅融合发展打造产业强村、建设和谐家园打造文明新村”的总体发展规划。通过整合利用扶持政策、帮扶资金,新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村级教学点、标准化卫生室,实施光纤进村、电网改造,实施户户通路、美化亮化,先后建设完成垸垸公路互通互联,修建拓宽进村道路9.5公里,整治绿化街道3公里,彻底疏通了制约村里经济发展的“肠梗阻”,路好了,运输成本自然就低了,产品附加值增高了,村民也增收了,杨河村也实现了华丽转身的第一步,下一步就是要让村脱掉“贫困帽”。

而产业扶贫就是唯一途径。我们积极组织党员能人带头发展产业,2017年2月协助村两委成立村级自强互助合作社,共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109户325人;全村因地制宜,发展黄花基地170亩,虎杖基地230亩,稻田养虾100亩,新建黄花加工厂一座,兑现合作社收入18.34万元,实现年度户均增收500元以上。同时,村集体修建茶园12O亩,建设一座光伏电站,村集体收入达到7.76万元。到2019年,全村贫困户户均收入已达到了14560元,杨河村也成功出列。

驻村的2000多个日日夜夜,概括说来,就是 “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尝遍千辛万苦”, 我们真情的付出也获得了实打实的回报:如今的杨家河村彻底解决了全体村民“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安置易地扶贫搬迁对象41户,落实政策兜底51人,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全覆盖,我们还积极组织有劳动能力的外出务工,特别是今年虽然受到疫情的影响,但是我村外出务工达到129人比往年增加了20%,产业发展势头也持续高涨,先后建立黄花基地、虎杖基地。

身为一名老党员,扶贫工作对我来说光荣而又神圣,身为一名驻村队长,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是我的责任和使命,我也不知道如何评价我这五年的工作,但我觉得只要群众满意了就是真的好。我想,脱贫攻坚不是终点,而是乡村振兴新起点,我将继续同杨家河村民一起,拼搏奋斗,共同奔跑追梦!

(英山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徐伟   编辑:李欣倩   云上编辑:毕倩)

(作者:记者 徐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