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英山(八)】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节 众志成城百里河山百里营

——抗日根据地建立与发展

抗日根据地党组织建设  武汉沦陷,鄂东和皖西的大别山区,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前线地带,亦是桂军重兵盘踞的基地。鄂皖边区还是鄂豫边区与华东抗日根据地及新四军军部在地域上打通联系、改变鄂豫挺进纵队孤悬敌后处必争的战略要地,也是鄂豫挺进纵队(后为新四军五师)直接配合华东兄弟部队抗日的重点战场。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原局的指示,新四军第五师(师长李先念兼政治委员)东进鄂皖边,开辟和发展鄂皖边抗日根据地。张体学率部三进鄂皖边,在这里建立了党组织和地方武装,不断粉碎国民党的“清剿”,有效牵制大别山的桂顽,阻止其东犯皖中、皖东,大别山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

蕲(春)太(湖)英(山)边区抗日根据地紧扼五战区桂顽二十一集团军东南近侧,地跨蕲春西北部、太湖西部、英山南部和浠水东北部边界地区,人口25万。这些边界地区,曾经建立过苏维埃政权,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有极高的威望。1940年春,张体学(新四军第五师十四旅政委)率鄂东独立团,并带20多名县、区级干部,还抽调一些战士,留在蕲太英边,建立抗日根据地。同时与红二十八军游击战争期间留在大别山区的老党员、老红军取得联系。这些十年内战中留下的党员骨干,如鲁教瑞、詹绪辉(英山黄泥塘人)、方庆珊、田双贵等同张体学带来的黄维栋、黄再兴一起在边界地区发展党组织,建立抗日游击武装。9月,根据鄂东地委指示,在蕲太英边区的桐山冲成立了中共蕲太英边县工作委员会,黄维栋任工委书记, 鲁教瑞任副书记兼军事部长,詹绪辉任组织部长,黄再兴任统战部长。1941年6月,将蕲太英边县工委改建为蕲太英边县委,书记钟子恕,委员有周省耕、鲁教瑞、黄再兴、詹绪辉、熊作师等。这一时期,党组织发展迅速,蕲太英边县委下属区委由原4个增至10个。边县周围400多里的地方,都有便衣队游击活动,各区有10-30人的便衣队,实行党政军三位一体的组织机构。在县委统一领导下,有一支上百人的抗日武装,设立了武装部队指挥部。在仙人台下设立了医院,院长袁立山,下设桐山冲8个医务所。从1940年至1946年11月,蕲太英边县医院医治伤病员2000多人次,为新四军坚持鄂皖边游击斗争提供了坚强的后勤保障,巩固了蕲太英边县抗日根据地。

在蕲太英边抗日根据地日益巩固的基础上,为在老苏区中开辟大别山抗日根据地,1941年10月,张体学率领新四军五师游击大队300余人东进至鹞落坪以大岗岭、道士坪为根据地,在英(山)岳(西)潜(山)太(湖)霍(山)边区开展游击活动。11月中旬,张体学率四十二团在英山瓦寺前全歼英山土顽1个中队。1943年冬,鄂皖边地委根据鄂豫皖边区党委和新四军五师关于扩大抗日根据地的指示,派钟子恕和鲁教瑞率领一支50余人的部队,在以英山桃花冲和岳西鹞落坪为中心的大别山一带开展工作,成立了英(山)立(煌)霍(山)岳(西)太(湖)边区工作委员会,钟子恕任书记,鲁教瑞为副书记。同时,成立了英立霍岳太边区抗日指挥部(又称挺进团支队),鲁教瑞任指挥长,钟子恕兼政委,指挥部辖1个连。工委和指挥部以桃花冲和鹞落坪为中心开展游击活动。

英立霍岳太五县工委成立后,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发展党的组织,建立抗日武装,发动群众,搞统战工作:(一)寻找和组织失去联系的共产党员及过去参加过革命的老同志,利用他们是当地人、情况熟的优势继续从事革命工作;(二)宣传新四军的性质,扩充兵员,扩大武装;(三)宣传抗日政策,依靠贫雇农,坚定大别山抗战的信心和决心;(四)利用乡保长做共产党的情报工作,瓦解国民党顽军的斗志。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充分利用大别山的地形优势,采取分散、小股活动形式和“敌上山,我下山”“敌集中,我分散”“敌分散,我集中”,相机打击敌人的战略战术,采用绑票等手段向破坏抗日的顽固分子要钱、要粮,以充军需。从而扩大工委和挺进队的影响,使大别山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特殊贡献。

1945年8月,中共鄂皖边区中心县委根据上级关于向大别山主峰天堂寨方向发展的精神,改组蕲太英边县委,成立中共蕲(春)浠(水)英(山)罗(田)边区县委,吴光治任书记,钟子恕任副书记,委员有何海清、黄再兴、华加文、詹绪辉、黄明清、高榕(女)。同时改组蕲太英边县总队,组建了蕲浠英罗边县抗日指挥部,指挥长何海清,政委吴光治(兼),副政委钟子恕(兼),副指挥长华加文。边县委、边县指挥部由蕲春北部的山区向大别山主峰天堂寨英山、罗田方向发展。成立便衣队,建立据点,联系群众,了解敌情,对国民党乡保人员进行宣传教育,责令其减轻人民的负担,打击顽固的反革命分子,大长了人民的志气。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在蕲浠英罗边做了一段群众宣传教育和建立据点工作,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抗日根据地的武装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英山党组织在江北游击队、鄂东总队指挥部、新四军五师的支持下,先后组建抗日武装,并得到巩固和发展。

1939年5月,英山县被第五战区授予大别山区唯一的“抗日模范县”。图为1939年7月树立的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蒋介石所提出的《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对共产党实行“溶共、防共、限共”的方针。下半年开始,国民党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11月,国民党制定反共计划,从政治、军事、经济、民运和宣传诸方面打击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下令解散青抗、农抗、妇抗等抗日群众组织。自此,国民党限制异党活动,特务活动日益猖獗。中共英山中心县委改建为中共英山县委员会,书记姜克东,组织部长姜克东(兼)、汪清和(后任),宣传负责人李干,军事负责人郑道琳。县委驻地金家铺、雷家店等地。县委主要活动在以羊角尖为中心的英山东、西河地区。

1940年8月,新四军鄂东游击总指挥桂平(随行有2名通讯员,带2支枪)来英山,在羊角尖汪家塆召开第一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汪清和、余汉希、徐稻香等。会议成立了区委会,汪清和任书记,副书记郑东之、徐稻香,辖2个党支部。还成立了英罗游击队。县委任命徐稻香为队长,余汉希为指导员。此后,英罗游击队由20多人很快发展到50多人枪的队伍。11月,在羊角尖沈家塆召开了第二次会议,到会有50余人。会议检查党的组织情况;安排闻中锋去联系贫苦青年,介绍去延安抗大学习;研究扩大队伍,筹建英罗独立营,准备武器;决定沿山岗建立通讯联络岗。1941年2月28日,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一团一营营长石寿堂带1个连来英山,在羊角尖柯家塆召开第三次会议,参加会议60多人。会议首先对英罗游击队开展整风整纪教育;根据皖南事变形势发展的需要,将英罗游击队改建为英罗独立营。英罗独立营,仍由徐稻香任营长,余汉希为指导员。该营在中共英山县委、鄂东游击总指挥部的领导下,随石寿堂一同以羊角尖为根据地,在英山、罗田开展抗日游击活动。并与鄂皖边各游击队相互呼应,打击国民党顽军,为新四军募集军需品;维护山头兵站交通;宣传抗战,加强军民团结,威慑地主恶霸,阻其迫害革命人士及革命家属;掩护党组织秘密活动。沈家塆党小组坚持给游击队当向导,并在山上搭棚供游击队员住宿,将党员的家作为新四军的落脚点。

蕲太英边根据地自创建之日起,就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围剿。蕲太英边县委为粉碎围剿,1942年2月,由英罗独立营大部分干部战士与英山、蕲春、太湖边县独立营合并,扩建为蕲太英边独立第四团。英罗独立营番号撤销。独立第四团团长李汉清,政委钟子恕,辖3个营,共200余人枪。该团的主要任务是搞枪、筹粮,发动群众参军,开展游击战。参军的人数多时就输送到新四军十四旅。而独立团的主要供给也是来自新四军。县委采取分兵游击策略,分散开展游击活动,把保卫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当作中心任务。国民党顽军对根据地实施并村、清乡、搜山等残酷手段,企图致新四军及地方工作人员和伤病员于死地。根据地人民冒死照料伤病员,不出卖新四军,人民群众和新四军的鱼水关系更加密切。

1942年11月,张体学命县区武装配合主力部队,牵制国民党顽军,拔掉破坏抗日的钉子,突破国民党的合围,开展“清剿”和反“清剿”的斗争。采取县区武装分片分头在同一时间出动,寻薄弱环节,围攻和袭击国民党乡政权的碉堡,破坏电线,在“驻剿”部队周围抓哨兵。新四军采用这种破击战术,作用很大。英山大畈河、鸡鸣河、皂角树等地的拔钉子战斗,都取得胜利。

针对国民党的“扫荡”“蚕食”“清乡”政策,边县党组织与新四军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进行英勇的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的斗争,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彻底失败。

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改革 蕲太英边县委和新四军五师在抗日战争时期,坚持“团结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反动势力”,力促形成“团结抗日,共同对敌”的局面。

1941年11月,蕲太英边区县委召开各阶层群众代表大会,民选产生“三三制”的边县军民联合办事处,建立与国民党政权性质完全不同的人民政权。联合办事处实行政治民主。民主政权的建立,实施减租减息、合理赋税、民政救济、公正司法等一系列民主行政措施,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支持抗战的热情。为保证工作到位,各边县派出工作组到各区乡会同当地干部,开展减租减息检查。英山在南河麒麟庵成立贫民抗日团,最初有27位贫民参加,后来扩展为10户为一组,50户为一团,100户为一支团。其任务是保证过境部队的安全给养,照顾病号,动员青年参军、送信、带路等。

桂枝山的张子民家在土地革命时期常收留红军养伤,抗日战争时期继续支持新四军。原红军团长石昆山从土地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曾两次到张子民家养伤。为掩护石昆山,张子民及妻子李梅花、长媳刘爱华等3人先后遭国民党捆绑吊打、火烤,都未吓倒,仍冒死掩护石昆山。

边县委急民之所急,坚持公正司法。凡是边县党政军主要负责人,遇到民众口头或书面诉讼,立即以军民联合办事处名义抓紧受理。对于夺佃、逼债、强占民妇和侵占宅基、水塘、山林之类案件,在查明事实真相的基础上,发传票,组织当事人和各方面代表人士到堂,摆事实,讲证据,当堂审理判决。对一些民事纠纷,如田界、水源、老人赡养、男女关系等,从查事实真相入手,批评教育,规劝调解,形成协议,遵照执行。

对地主、富农实行既团结又斗争的政策。利用无权少势的小地主以及认真行医、教书、做生意而不参与反动活动的为抗战出力。税收是部队军饷的主要来源,对富裕的商人抽3%,比国民党的税轻。

对国民党基层干部采取惩治与利用相结合,召开保、甲长会议,上政治课,教育他们有敌情要报,做与抗日救国有关的好事,为新四军做一些筹粮款的工作。惩罚作恶多端的保、甲长。

1941年冬,国民党顽军将新四军游击部队包围在英蕲交界的将军山上,断绝粮草,企图困死新四军。在这紧要关头,蕲太英县委书记钟子恕派人向英山开明绅士陈石山送来救援信。陈石山经两天筹划,将部队所需粮食、药品等利用晚上绕道运送到接头地点——田桥。新四军得到这些物资后,坚持了10多天,经过内外夹攻,粉碎了国民党顽军“围剿”。在边县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边区军民齐心努力,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对促进边县抗战,以及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

(来源:英山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