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英山(一)】百川归海 党旗光辉耀三河

第四章   千秋大业 而今迈步从头越

新中国成立后,英山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沿着党指引的方向继续前行。全县在较短时间内,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新的经济秩序初步建立,有力地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有效地维护了革命的胜利果实,促进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

第一节  百川归海  党旗光辉耀三河

——发展党员、健全党组织

发展党员  建立基层党组织  解放初期的一系列民主和社会改革运动,为基层建党创造了有利条件。1952年前着重在脱产干部特别是南下干部中发展党员。1952年6月农村基层建党工作铺开。当年吸收的新党员近400名,建立党支部50个。随后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促进了农村党组织的发展。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领导作用和党员的带头人作用,党在农村的阵地逐步巩固。到1956年春。农村中97.6%的党员加入了农业和生产合作社,全县47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党总支,支部,1955年底,全县基层党支部由1949年的6个增至137个。党员相应由47人增至1816人,其中农村党员1393人,全县干部1014人中党员366人占36%。

1949年5月根据地委指示,按每个行政区辖两~三个乡,县委决定划分原国民党时期的13个乡,为六个行政区,成立彭畈、城厢、金铺、石镇、雷店、杨柳等六个区委,七月,县人民民主政府通令“撤销乡级政权机构,实行区、村直接领导”,各区委成员有所调整,1950年4月,增设红草区,不久即成立区委会,10月,七个地名区委改成序数区委,1951年1月,城关镇成立党委。九月全县区划调整后,设九个区委和一个镇委。根据整编的精神,1953年4月,将第九区和城关镇合并为第八区,原第八区并入第三区,区委数也减至八个,1955年2月,第八区撤并,区委数减为七个,1956年2月区划调整后,全县共设六个(地名)区委。

1956年7月,为加强对全县农业生产的指导,区建制撤销,设立瓦寺前、东畈、东汤河、孔家坊、金家铺、石头嘴、张家嘴、詹家河、草盘地、雷家店,西庄畈等11个农村生产指导员小组(简称指导组),为县委县人委的派出机构,各小组配备组长,副组长和指导员若干人,包括一名专职党务工作人员。1957年2月。为积极全面的发展山区生产。经地委批准,撤销石头嘴,张家嘴两个指导组,成立石头嘴区委。撤销草盘地詹家河两个指导组,成立草盘地区委。将其余指导组调整为六个。1958年2月,县委决定,改六个指导组为六个指导区,相应成立区委,以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八月,城关镇也恢复了党委建制。

1949年3月全县解放时,中共英山县委由孙石等8人组成,孙石任县委书记,李方炎任副书记。当年5月,上级党组织调整配备了英山县委领导班子,李方炎任县委书记。此后,在县委书记的4次更迭中,郭庆年、程贞茂、侯尚武、原世泽先后继任;并于1955年5月底开始设立县委常务委员。

1956年6月11日至16日,中共英山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英山城关召开,历时五天半,应参加大会的代表230名,实到216名,列席29人,原世泽代表县委向大会作了县委工作总结报告。大会肯定了解放七年中全县恢复国民经济、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以及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取得的成就。通过了英山县1956年至1962年发展国民经济规划(草案),选举出席中共湖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五人。从17名候选人中选出中共英山县第一届委员会委员12名、候补委员2名。在中共英山县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选出县委常委5人,原世泽当选为县委书记,徐映初等2人当选为副书记。并选举产生了县监察委员会组成人员11名。1957年2月,原世泽调离,乔平继任。这次代表大会末期,第一届县委有委员18名,其中常委七名。县委书记处第一书记、书记处书记四名。

县委常设工作机构 根据上级党组织的要求和本县党的工作实际需要,中共英山县委设置和调整了常设工作机构。1949年5月,县委内设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1952年增设了办公室,秘书处改为秘书室。1955年设立“中共英山县委监察委员会”和“财政政治部”。

(来源:英山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