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英山(六)】科学种养树新观

第四节  优种优育 科学种养树新观

——推广农业科技、实现增产增收

英山人民自古以种植养殖为生,是不折不扣的农业县,数千年来种植业生产条件恶劣,生产技术落后,而且灾害频发,农民生活困苦。新中国建立,县委县政府遵照党中央“全党大办农业”的指示,一手抓种植,一手抓养殖,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养殖规模逐年扩大,品种日益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全县种植业,继五十年代末贯彻农业生产八字方针,科学密植和双季稻推广,六十年代初,英山县委制订全力推进农业稳步发展的方针,加强对农业生产的领导,认真贯彻农业“六十条”精神,优先发展农业生产。推行“五改”:低产改高产,双季改三季,籼稻改粳稻,坡地改梯地,弯河改直河。大力推广新式农具,全县普遍使用新式步犁,生产效力明显提高;大力推广油稻稻、麦稻稻三季轮作,大力推广麦棉轮作,麦薯轮作,土地复种指数大大提高;大力推广粮食、棉花、油料新品种,高杆改矮杆,粮棉油产量显着提高。1963年,英山第一次摘掉吃供应粮的帽子。七十年代,县委加强干部管理,转变干部作风,各行各业服务农业,干部深入农村办点,建立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制度,年年“双抢”“三秋”时节,全县机关干部、厂矿职工、学校师生全部到农村参加劳动。大面积推广科学种田,建立县乡社队四级农科网,县建农科所,社建农技站,生产大队、生产小队配齐农技员。为提高产量,县委书记带头,全县机关、学校、群团组织普遍到农村种“试验田”。县农科所成功培育水稻英选一号、英选二号新品种,并在全县推广。水稻趸秧、棉花营养钵,油菜育苗移栽技术在全县大面积推广。推行合理密植,全县普遍推广划行插秧;科学管水,合理施肥,加强病虫害防治,采用微生物预防病虫害。以1959年首次引进抽水机为起点,逐步引进、自行制造农业机械,七十年代,喷雾器,脱粒机,轧花机普遍使用,插秧机,手扶拖拉机,在平畈地区大面积推广,全县种植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1970年,实现粮食超《纲要》,1971年,亩产过千斤,每个生产队都有战备粮、储备粮。1975年,全县粮食总产23563万斤,调出原粮790万斤,农村人均口粮从六十年代的420斤增加到529斤。

养殖业从私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体制,耕牛归集体所有,社员负责饲养,全县按照户平一头牛的要求逐步扩大规模,基本满足生产队牛力的需要;生猪既是集体经济的来源之一,也是社员改善生活,提高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肥料的主要来源,全县实现一亩田一头猪。

(来源:英山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