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氏府印象

雕栏玉砌的高台门楼,精致婉转的绣楼,精致的门窗,精致的天井……

一个秋日的正午,穿越“庭院深深”的清代豪宅,漫步在泛着幽光的青石地板道上,恍惚间,似乎时光倒流,到那随时都会有轻移罗裙的少女沿木梯从绣楼上向你走来的年代。

图片摄影:张新安、程抱中

这是隐于英山县南河镇灵芝村的一处清代古民居,至今已有118年历史。

究竟是谁在此建下豪宅?谁在此吟诗作赋?谁在此射箭习武?沿着一道蜿蜒石墙进去,在树木的掩映下,一栋面北朝南的古宅就出现在众人面前。疾步走近,一座青砖黛瓦硬山顶的豪宅就完全展现出了真实面目:白灰勾缝,山石、青砖垒就高高的马头墙,简朴古拙。

踏上台阶,经过一对精美的汉白玉抱鼓石,跨过高高的汉白玉门槛,推开满是风尘的厚重铜环大门,你会发现,里面竟别有洞天。

曾经的段氏宅占地2.4万平方米,现仅存1743平方米的庭院。但就仅存的主院,也有大小天井17个、房屋99间半。

先看进门的第一道建筑——戏台。段氏宅的戏台分前台和后台,前台又分正台及两厢,正台为表演台,两厢为乐队伴奏。戏台下面左右各建一天井,起到采光的作用,天井两侧是观戏厅,也叫“官厅”,官厅正上方为祭祖台,过去很讲究,叫“低头祭祖,抬头看戏”。听段氏后人讲,过去段家有大事喜事,就请戏班唱戏,一唱就是几天几夜,戏名根据本人所办喜事不同而定,有老人做寿就唱做寿戏,孩子结婚就唱爱情戏,逢年过节就唱喜庆的武戏和折子戏,如:“杨家将”“闹花灯”等。

再走进段氏府的东西厢房,也叫“倒厅”,这是主人接待一般客人的地方。为什么叫“倒厅”呢?是因为它椅子座向与官厅相反,下为上,上为下。

走过东西厢房就是东西罗汉厅了,也叫“横厅”,他的桌椅座向与官厅相比是横排方向摆放,一般为老爷会见贵宾、议事、看书的地方,没有特殊的事,女眷是不能随便入内的。罗汉厅内设有藏书室读书,冰裂纹的窗花,昭示子弟要苦读寒窗,才能跳出龙门。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之时罗汉厅要悬挂不同颜色的灯笼,分红、白两色。

从官厅进入第一道门,再绕过影壁墙,再过一个小天井,仍不能顺利登堂入室,而是要再穿越两三道门,才能到达主屋。主屋又有后门,穿庭而过,又是一处小院。整个建筑分为三进院落,按八卦方位为二十四向。虽然每处院落面积不大,但古人通过影壁墙、门楼,把院落处理得迂回曲折,给人曲径通幽之感。

据村里老人介绍,英山段姓是从江西绕州迁来。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金人南侵,段彦宗率族人北迁至安庆,再迁至蕲春,最后选定山水环绕、土地肥沃的英山县南河瓦寺前定居,并购买了当地吴、夏两姓田产及建层基址,修建庐舍,在此创业,以至后来段姓成为英山名门望族。

咸淳六年(1270年),分蕲水县置英山县,首任知县即为段朝立。当年盖这栋房子的主人是清朝光绪年间候补知县段昭灼,这样的大户都害怕土匪,把房子建得如铜墙铁壁一般,房子后山上还有碉楼呢!

在革命战争年代,这座美丽的庄园还承载着光荣的历史使命,一度成为鄂东党政军工作中心。从1931年至1947年期间,红二十七军、红二十五军、红四军以及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多次在此宿营和成立临时战斗指挥部。刘伯承夫人汪荣华从金寨来英山参加革命时,在段氏府还住过一段时间,1996年她再次来英山时专程到段氏府参观,对其记忆犹新,对老乡的情感念念不忘。

我们走进最严密的地方看看。小姐绣楼一般建在宅院深处,离前厅较远,距女居室较近。过去在封建的大家族里,遵循纲常礼教,年幼的小姐依照家训,要留红一般在13岁时就被关上楼上。过去有这样的说法:十三留头、十四嫁,十五生个毛娃娃。绣楼便是大户人家小姐绣花和居住的地方,一经住上绣楼后就应该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直至婚嫁时才能离开。所以绣楼一侧都建有美人靠,美人靠下方一般建一小花园;小姐靠在美人靠上看看花园景色,也只有用这种方式观天观景观自然了。

段氏府的女眷们同样没有跳出封建思想束缚。女眷内室仍然建在靠近小姐绣楼深宫后院,一是便于生活活动,二是便于对小姐与丫环的管理,三是避开男女授受不亲之闲,四是内人不干涉外事。女眷内室分别有内房、外房(会老爷的地方)和女佣房。

再看看段氏府其他附属建筑,段氏府建筑周围有排水系统及小河,按风水说法,小河叫玉带缠腰。室内20个天井的排水口是想通的并同时排向大官厅主天井,再从暗道排到灵芝桥,这叫九九归一。房屋四周设有明、暗沟结合的排水系统。建筑后高前低,雨水在自然力作用下由高向低汇入灵芝河,体现了“山起西北,水归东南,为天地之势”的传统理念,并且排水方便,相当科学,雨停水干,百余年来从未堵塞。

段氏府兴旺时期,西侧建有两亩多面积的花园,名字叫“味根园”。里面四季花木繁盛,尤其是四棵牡丹远近闻名,大小有碗口粗,五米多高,有珍珠红、葛金紫、纯白和杂色四种颜色。院前两颗香樟、柏树树影婆娑,其中一颗香樟树与段氏府同龄,每逢花开季节,樟香飘几里,也像卫士守候着这幢古老的建筑见证历史的变迁和屋主人发迹的沧桑。

段氏府西南向200米处,由段氏府造房人捐建石桥一座,造型优美,结构牢固,历经百余年仍坚固如初,名“灵芝桥”,现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主人有如何实力建起段氏府的呢?在南河也是众说纷纭。最靠谱的是段昭灼先世是躬耕起家,到他时外出经商,大力通番,而一跃成为英山首富。英山以药材闻名,当地人一般将茶叶、药材运至六安州、汉口等地贩卖。但生意做得大的商人随学潮出口到日本东洋做生意,段昭灼即是如此。他所在的瓦寺前,就是远近闻名的集镇,有“小汉口”之称,贸易通达四海。他在东洋,凭借着自己的精明能干和诚实守信,生意做得越来越大,听说他最后返乡时拉了几船黄金白银回来修建了这座宅第,耗时三年。

传说段氏府的檐画、木雕全部都是从汉口高价请的能工巧匠来绘制和雕刻的,门前的一对抱鼓石的石料是外出经商拉回来的大理石雕刻的,连石雕师傅也是从外地请回来的。雕出的柱础、抱鼓石个个精美,栩栩如生,到现在还是一个谜,因为英山还没有在什么地方发现这种上好汉白玉石料。由此可见,主人在当时确实是富甲一方,并有很高的赏美眼光,才能建造出这栋独其特色的大宅第。

雕栏玉砌犹在,只是朱颜改。说不清无奈,道不尽的精彩,这是我印象中的段氏府。

(作者:冯廷权 胡义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