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好精准扶贫的“一针一线” ——英山县教育局帮扶汪家铺二三事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

车如一尾游鱼,沿着省道进入乡村的水泥路游了不到10公里,便到了父子岭。

山路上,松柏繁茂,槐楝乌桕,蔚然深秀。溯谷而上,水洗天空,清风迎面而来,柔滑,温润,透着满山生机盎然的烂漫;清脆的流水声时远时近,犹如欢歌一曲在林间流淌。天道酬勤,物知人意。今天的“岭上岭下”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因势利导,帮扶变成真金白银

翻过父子岭的垭口,众山腾越,地脉逶迤,左右看过,皆是青绿山水。

曾经苦甲鄂东,如今美丽蝶变,孔坊乡汪家铺村“笑”了。 

村里办公室墙上村务岗位图,定格着几张党员的笑脸。照片里,年轻的村妇女主任郑秋朗笑得格外灿烂,眼睛弯成了月牙。

宽阔平坦的水泥路连通左邻右舍,甘洌清澈的自来水送入家家户户,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特色鲜明的文化广场,如画般的田园风光。郑秋朗见证了汪家铺村6年间的发展进步。

“日子越过越好,我开心了,父母也放心了。”说着说着,郑秋朗的眼睛又笑成弯月牙。

临近中午,熊家山85岁的老人沈名英准备取水做饭。拧开水龙头,清澈干净的自来水哗哗流淌而出。而精准扶贫之前,天干的日子老人还要走一两公里山路去挑水。“做饭不用柴,吃水不用挑。冬天有炭火,屋里有厕所。”说起现在的生活,老人感慨不已,“活了一辈子,数现在最幸福。”

跟老人居住一起的有15户人家,只要大旱之年,他们就有吃水之虞。2018年教育局驻村工作队长兼第一书记吴智成入户走访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和村支书叶向荣一起多次去那里,找水源,商方案,最终得到邻近高处的罗田县叶湾村援助,在那边打一口井引水过来,解决了乡亲们愁水吃的困苦。

粼粼池畔,翠叶丛枝,广场流水人家,村落顺山势飘逸而下。

四面环山、偏于一隅,是很多贫困村最大的“痛点”,郑秋朗介绍,汪家铺村全村共有237户783人,版图面积为5.6平方公里,虽然建了通村公路,但办起事来,仍有意想不到的困难。由于地处水库水源地保护区,养殖业又受到严格限制,村子的发展遇到了瓶颈。而且汪家铺村人多地少,“靠山不能吃山、靠水不能吃水”。幸亏有党和政府的富民政策,多亏了精准扶贫工作队和村领头人叶向荣支书。

暗山、庙沟、刘家山和熊家山是汪家铺的四面山头,因为都是高山土路,汽车去不了,骑摩托车上去,从每一个点来回摩托车最少得一个多小时,来来回回究竟去了多少次,吴智成说他已经记不清了。他的目的就是一个,要达到局领导的要求,必须走“输血型”到“造血型”的路子。

田园美,地生金。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通过几年的努力,工作队和村里投资了60多万元,完成了洪灾水毁工程建设,修建桥涵5座,石岸600余立方米;投资65万元,新修水泥路2.1公里,水泥硬化路面已经覆盖了每个村民小组;投资18万元,完成五保居住点的石岸、围墙、柴棚及场地硬化;依托自强脱贫合作社,绿茶面积超过108亩,油茶面积达到400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2018年,受益于英山教育局,汪家铺沿村内道路,新装了路灯70余盏,一盏盏灯亮了起来,带来了融融暖意。柔和的灯光,照亮了条条道路,照亮了沟沟坎坎,也照亮了乡亲们的心。

“晴天一脚牛屎,雨天一腿污泥。”“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烟月不知人事改,一辈辈村民,在这深山里繁衍生息。挨过贫穷、熬过苦难,如今家家盖起新房,户户有了致富门路,扶老携幼,欢声笑语。

“木匠进门有得烧,砌匠进门有得挑。村里有了绿茶、油茶等产业后之后,村集体经济也就有奔头了。” 叶向荣支书深有感触地说。

扶贫工作队不等不靠,蹚出了“精准扶贫+种植业”的路子,铺开了一条脱贫致富的“绿色”通道。“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吴智成因此连续两年荣获“英山县优秀驻村工作队员”称号。

今天的汪家铺,山水在变,变得更美;山村在变,变得更富;贫困农户在变,变得更加有志气有智慧。变美的不只是环境,还有人的心灵。叶向荣支书介绍,近年来,全村持续开展晒家风亮家训等评选活动,涌现出“五好家庭”10户、“好婆婆”10人、“好媳妇”10人、“整洁文明户”20户,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崇德向善之风盛行。

“一川诗画,满村碧绿”,在神州大地这幅五彩斑斓的画卷中,汪家铺村当属灵秀动人的一笔。

(来源:英山教育     编辑:毕倩)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