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色中崛起的陶家河

初夏的陶家河乡,到处绿荫如盖,芳草遍野,药香扑鼻。

进入陶家河乡,红色气息扑面而来。湖北大道、长征大道、钟鼓大道,街道的命名霸气而催人奋进,干净、有序的街道旁,商铺林立,火炬路灯沿街站立,红二十五军纪念馆耸立在东边的小山岗上,见证着陶家河从红色中崛起的历程。

一段历史开启红色背景

地处鄂皖边界的陶家河乡,平均海拔650米,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乡了,全乡只有12个村子,10800人,但在红军革命战争史上,却举足轻重。

1934年9月16日,鄂豫皖省委和红二十五军由太湖移驻陶家河乡。在1个半月时间里,红二十五军在陶家河边界地区建立了纵横20公里,以陶家河为中心的鄂豫皖根据地,期间打响了著名的“牛背脊骨战役”、以少胜多的“夜袭太湖城”,把红色火种播撒在大别山脉后,北上长征。

历史不会被忘记。翻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上面标载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陶家河”,格外醒目。图中有湖北、河南、安徽三省名,但所属市县均无标示。由此可见,陶家河是中国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唯一的红色地标。

牛背脊骨山矗立在陶家河的西北角。山上的古战壕、炮台依稀可见,无名烈士墓散落在山岗,苍松作伴,杜鹃相依。烽烟散尽后,留下的是宝贵的的精神财富,是从贫瘠走向富裕的智慧和力量。

一座高山寄托军人情怀

十多年前的牛背脊骨山,在外人看来,也就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大山。山顶海拔高度在1000米,山体陡峭,形似牛背而得名。因位置偏远,山上荆棘遍布,羊肠小道难行,林权制度改革时,这里山林没有承包给农户,而是作为胡家垸村的集体林场保留了下来。

提到这座山,就要提到一个人,那就是胡顺。1972年出生的胡顺,家就住在牛背脊骨山的脚下。从小到大,他耳濡目染,听大人们口口相传着发生在山顶上的战斗故事。

红军战士成为他的榜样,英雄主义在默默指引他前行的路。1992年,他带着青春的梦想、也带着一份责任,穿上了绿色的军装,成为一名军人。

退伍后的胡顺,又回到生他养他的故土胡家垸村。再次面对牛背脊骨山时,他不仅仅是敬畏,心中更多了一份责任。他要通过自己的双手,在牛背脊骨山上开发红色旅游,把牛背脊骨山变成“红军山”,名扬天下。

2011年,他开始了艰难的开发历程。他将牛背脊骨林场承包了下来,并请技术人员做好详细的规划。在林场的半山腰上有一处破旧林场旧址,第一期工程是拆掉旧址,在那里兴建小别墅、食堂、停车场,打造成休闲避暑山庄;第二期工程是兴建一座“红军之家”--牛背脊骨宾馆和餐饮中心;第三期工程是把公路延伸到山顶,在山顶建设红色观光景点。

十年来,他的规划在一步步变为现实。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开发,昔日荒凉的牛背脊骨山,已被胡顺打造成一处世外桃园。5米宽的水泥公路从山脚一直蜿蜒至山顶,昔日要1个多小时才能走上山,现在驱车只要10多分钟;山庄里溪水潺潺,游鱼阵阵;红军之家耸立在山庄中部,格外醒目;小别墅一排排,别具一格;宽阔的停车场,能容纳上百台车辆。牛背脊骨向世人撩开了她迷人的面纱。

除了这些硬件设施,胡顺还花费心思,在山上移密补稀,栽植杜鹃花,已营造了上千亩杜鹃花海。杜鹃花开放起来,如霞似火,陪伴着长眠的烈士,寄托着后人的衰思。

去年,共吸引2万多游客,来此接受爱国教育和红色休闲游。

一座丰碑书写红色传承

通过近几年的红色旅游开发,由西向东,依次有牛背脊骨红军之家、郁氏宗祠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红军井、红军广场、红二十五军纪念馆等景点相继落成和完善,并成一线穿珠格局,在这条旅游线上,红二十五军纪念馆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珠。

进入纪念馆,首先是高大的大理石门楼,从宽阔的台阶拾级而上,迎面红旗状的围墙上面有郭述申题词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陶家河革命根据地纪念碑。

红二十五军纪念馆作为陶家河乡的红色轴心景点,该乡对纪念馆进行了全力打造。纪念馆以前只有3间狭小的土坯房、一处烈士墓,墓园内杂草丛生,安静而荒凉。在乡政府的争取下,县民政局给予了大力支持,投资200多万元,新修了进入纪念馆的水泥路,兴建了门楼、台阶、观景台等附属设施,使纪念馆的硬件设施更完善,布局更合理,功能更齐全。园内空闲地方已培植了花草,栽植了绿化树木,环境优美,庄严肃穆。

纪念馆内的英烈馆分五个部分:一张沿革表、一群领军人物、一段特殊的日子、一段长征路、一部英雄史,对红二十五军的革命战斗故事,进行了全方位的概述和记录,馆内还收藏了红二十五军战士用过的枪、炮、衣服等武器和物品。

每年的清明节前后,乡里要组织乡直单位、各村支部党员,到纪念馆祭扫烈士墓,缅怀先烈,接受爱国教育,传承红色基因。陶家河乡已成为英山乃至鄂东爱国教育、红色旅游的首选基地。

一个产业支撑绿色发展

在陶家河街道入口处,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上写着“红色引领,绿色发展”,这句口号,早已成为全乡干群的共识,也已变成脱贫攻坚的实际行动。

“将红色底蕴充分挖掘,变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动能。一手抓红色旅游,一手抓中药材产业,红绿并举,交相辉映,建设美丽山乡!”脱贫攻坚几年来,无论风雨险阻,该乡负责人信心笃定,沉静应对,咬定中药材绿色支柱产业发展不放松。

陶家河乡因环境优美,有着偏凉的高山小气候,非常适合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十几年来,无论党委、政府领导怎样变迁,但发展药材支柱产业的路子没有变,中药材也成为全乡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金银草。

本届党委政府,更是把药材作为扶贫产业,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走脱贫致富之路。乡里制定了“555”的发展目标,即:每年新发展药材面积5000亩,每年药材总产值超过5000万,人均药材增收5000元。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走出一条产业扶贫的成功之路。

胡家垸村贫困户朱益桥,是众多中药材产业扶贫受益者中的一员。朱益桥介绍,在他找不到收入门路时,村委会给他送来了中药材当归种苗,他种植了5亩,2018年仅药材收入15000元,像大多数贫困户一样脱了贫。

药材改变着每个农户的经济状况。全乡90%的农户都种有药材,药材年收入过10万的农户达到400户,占到总户数的15%。到2019年底,全乡种植的中药材品种有40多个,总面积达到5.6万亩,其中草本药材1.5万亩、木本药材2.5万亩,菌类药材1.6万亩。药材总收入约6000万元。人均药材纯收达到3900元,全乡年药材收入过500万元的有8个村,农民收入的70%来自中药材。

从精准识别至今,陶家河乡现存建档立卡系统中贫困人口共计1212户,3582人。经过严格的贫困人口脱贫退出程序,从2014至2019年,做到了应脱尽脱,应退该退。

红色,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鲜亮;绿色,赋予了这个高山小乡灵动的生命;陶家河人,正在用一往无前的精神,踏上乡村振兴的新征程,去实现一个个新梦想。

(通讯员徐俊 编辑何骥)

(作者:徐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