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英山(八)】架桥修路 山区天堑变通途

第二节  架桥修路 山区天堑变通途

——交通建设初具规模

英山全境三面崇山峻岭,唯南河经浠水通往长江。1949年,全县有竹排14吊水,计70吨位,个体经营,年运输物资约2900余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英山县人民政府为恢复英山经济、支持大军渡江,组织全县人民抢修英罗、英浠公路,英山交通事业从此启航。到1977年全县先后修通出境公路女中公路、英浠公路、标蔡公路,英山四境东、北可通安徽岳西、霍山,西、南可通省内罗田、浠水。境内继英张线、英草线修通,先后修通杨柳湾至土门河、过路滩到石镇等45条联络区社大队之间的乡村公路,英山公路网路雏形基本形成,交通运输能力大大提升,初步解决水利、电力、农田建设的基本运输需要。县城设立汽车站,先后开通发往汉口、黄石、浠水、罗田、霍山、岳西、安庆、六安、合肥等地的客运班车,县内东河至草盘、杨柳、麓溪冲、土门河;西河至石头咀;南河至二分塆等线路客运班车相继开通,为全县人民出行和运输带来便利。期间,桥梁建设也取得辉煌成就,为公路建设提供保障。到1978年,全县共建桥41座,其中:钢筋混凝土桥15座,石拱桥25座,临时木桥一座。

公路建设  1949年,县人民政府动员全县人民支援刘邓大军南下渡江作战,数以千计的民工上路配合解放军支前工作队,短期内将罗英公路抢修通车,由此揭开英山陆路交通建设的篇章。1955至1956年,先后修通英山县城至张咀、县城至草盘两条公路,从此西河、东河流域与县城之间建立公路联系,物资流通可以实现机动车辆运输。两河流域以木材为主的经济物资,渐渐由水路转向陆路,英山排工纷纷上岸,陆续结束九死一生的水运生涯。

1957年,英山相继完成合作化、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经济迅速恢复,市场日益繁荣,物资交流与日俱增,交通运输迅速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瓶颈。县委县政府为改善英山出境交通困难现状,10月,动员全县劳动力近万人,复修英(山)至浠(水),英山境内27.8公里公路,1958年春通车。英浠公路改变英山至黄石、九江等地绕道罗田的局面,缩短英山至浠水的距离,运输成本有所下降。

1966年,修建标(云岗)至蔡(家岭)公路。起自黄冈县的标云岗,经罗田由汪家河进入我县,止于英山与安徽岳西交界的蔡家岭。县境内全长38.1公里。该线由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承担了测设任务,后由中南工程二处负责施工,并调集黄梅、广济和本县民工于1968年建成通车。与此同时,英山县城至张咀公路也延伸至中界岭,与霍山接线。这两条路线的竣工,改变英山与安徽岳西、霍山等地交通长期阻隔的困境,勾通两省的物资交流。

七十年代,全县农业机械快速增加,拖拉机纷纷上路充当运输工具,修建社队公路迫在眉睫。各大队,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山水林田电路村综合治理规划中的“公路盘山转”要求,因地制宜,利用农闲时间,开展大会战,修通城关到邵河、红花到岩河岭、麓溪冲到赵家山、雷家店到羊角尖等通大队公路三十多条;部分区社组织人马先后修通杨柳湾至土门河、长冲至彭家畈等十来条跨大队公路。1975年,县政府抽调民工,开工修建19.38公里跨区公路过石公路,1976年竣工通车。到1977,全县共修建各等级公路45条,全长276.36公里,英山公路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桥梁建设  与公路并行发展的桥梁建设为英山的交通事业立下汗马功劳。1957年,浠英公路通车,为打开县城南大门,县人委决定在县城南门修建第一座横跨东河的大桥——英山南门大桥。该桥为漫水木桥,下部结构为木桩,上部由纵梁、横梁行车道板组成,全桥45孔,全长210米,1958年正月动工,同年12月竣工通车,投资约20万元,投工2万余个。1959年,白莲河水库修建,东河水位抬高,该桥被水淹没,县人委决定拆除重建。新建桥梁为石砌台墩,胶合木结构桥梁。桥全长192.57米,宽9米,高8米。1961年10月1日,竣工通车,投资86.61万元,投工约36万个。该桥建成,将英浠公路延至县城,运行17年,期间,英山从武汉、黄石、九江等大中城市调进的数万吨物资通过这座桥运进县城,满足英山人民的日常需要,同时将全县农村收购聚集到县城的粮食、生猪及茶叶、中药材等数万吨农、副、特产品转运出英山,支援国家建设。1968年,东河中游杨柳湾大桥建成,318国道英山境内全线贯通,英山打开通往皖西的东大门,两省数县间建立便捷的交流通道。

1961年10月1日,英山县第一座胶合木结构大桥建成通车

1970年10月,由于原南门胶合木大桥不能满足通行需求,经省、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批准,在英山县城南门修建新大桥。该桥桥墩为双挂式钢筋混凝土帽梁,下部结构为摆轴式固定及活动支座,上部结构为“工”字梁,全长236.8米,桥宽9.7米,1972年10月1日建成通车。该桥的建成,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七十年代,全县大办水利、大办农业、大搞公路建设,与此同时桥梁建设也进入有史以来的全盛时期。县人委充分发挥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土法上马,大量修建石拱桥。除了投入劳动力和工匠智能,几乎不花国家一分钱,全县修建大大小小数以百计的石拱桥,所有通社达队公路,不因河道无桥梁阻隔,全部贯通,仅英浠、女中、标蔡、白小公路石拱桥就占32座。为改善交通环境,老区人民再一次将智慧、力量甚至是生命奉献给祖国交通建设事业。

(来源:英山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