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云雾香·携手闯市场】问茶天花坪

春末的天花坪,杜鹃盛开,姹紫嫣红,山风微寒,绿意盎然。悬崖上、茶园边、杂丛里,生机勃发,紫藤碧云天。

根据作协安排,我们一行四人相约访问天花坪。车出县城,驶上高速路,原本阴沉沉的天,太阳忽地露出额头,下高速,沿河边一路向北,两边的青山比肩而行。太阳步步高升,通透明丽,春风混合着清香,吹面微醺。车到雷店镇,左拐,向山进发。自谷底盘旋上升,山峰对峙,巉岩突兀,一垄一垄的茶树,远看宛若春风织就的绿毯,走近了,嫩绿勃发,茶芽肥硕,滴青流翠。错翻一个垭口,莽莽苍苍,经农人指点折返,路尽于林,别有洞天处,一排钢结构活动板房映入眼帘。

天朗气清,甫到板房门口一精干的中年男子向我们快步走来:棱角分明的脸,板寸利落,斑白的鬓角和腮边的斜纹平添历练。他正是我们要找的老杨,首届英山茶王,天花坪金福春茶业负责人。老杨真名杨先进,不老,只是人们习惯的称呼。

茶中上品,因山为名,得水而兴。

天花坪绿茶,色泽明丽,滋味华实,得天地厚爱,一出生便拥有独特的气质。海拔820米以上,土壤富含有机质,气候寒凉,昼夜温差泾渭分明,生长缓慢。加之云遮雾罩,紫气氤氲,湿度和雾珠环侍左右,芽叶表里柔软,肥壮厚实,色泽翠绿。畦畦茶地,依着陡峭山势不规则地分布,一山连一山,一片连一片,与周边各种树木、竹林和花草共生,用年轮记录着岁月的味道。

“先喝茶,趁热!”

老杨熟练地抓一撮茶叶放进茶杯,滚烫的开水一泡,茶叶在水里升腾、翻卷、沉浮,枝芽伸展,嫩绿绽放。茶汤慢慢由浅变深,由淡变浓,茶香弥漫。浅酌一口,滋味鲜爽,除了摄人心魂的栗香,还有一股神往心醉的甘甜。较之山下绿茶,茶味明显要浓醇厚重一些,有一种回味悠长的“野”味和“岩”韵。

一杯高香云雾茶,甘醇宜人,真趣真义,润身润心。

喝过杨先进亲手制作亲手冲泡的云雾茶,近身感受他的憨厚朴素、寡言实诚。

“我1985年6月底进茶厂,师从制茶大师叶道贵。其间因工作需要,干了18年的福利院院长。2009年,我重新承包这里60亩茶园。”

说到制茶,杨先进似乎每个细胞都活跃,娓娓道来,浑然忘我。

“说实话‘黄金有价茶无价’,一杯好茶,得之不易。我们这儿的茶云滋雾润,叶厚毫多、香高味浓、汤色澄碧、酣甘耐泡,属传统名品。全年春、夏、秋三季均可采制,品质以雨前茶为最优,曾被评为国家和省部级金质奖、名茶奖。”老杨昂起头皱纹更深了些,但眼神却更亮了,像跳动着的两团火。

“云雾茶娇贵着呢,要青山绿水没污染的地方才长得好,它就认这干净水土。”边说边瞅着远远近近的山水,好似在和山水说话。

“你们的茶施肥打药不?”

“我们不施肥、不打药、纯天然,不过,人养地,地养人,茶树入春后需要松土施肥、扯草拔茅,春天多锄一遍,收茶能多上一担!” 谈及此,老杨提高了嗓门。

“我兄弟看得远,人勤快,他认准的事就铆上劲了!”一旁跟他打拼多年的伙伴说。

是的,老杨的原生态高山茶远近闻名。他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指着一片片茶地说:“我的茶叶每年没开园,买家们就手机上谈好了,供不应求。咱这水土好,茶香不怕巷子深!”老杨开心中有些许自豪,对着我们,对着大山,爽朗开怀。老杨乐呵,我们也乐呵。

“这清瘦的寒山,你在山上一待就十几年不寂寞吗?”

“这是我的家,这也是我的职业。人生如茶,唯苦过,方知甜。”他风轻云淡地回答。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显然,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茶禅一味,茶在山水间,人在草木间。禅就是超然物外,耐得住寂寞,才能打开般若之门。

在山里与茶叶打交道几十年,老杨成了制茶人的一座山。

从品质到品牌

“高山云雾出好茶”,是世人所共知的常识。1989年,在湖北省名优茶评比大赛上,杨先进所做的天花坪银毫以总评分98.7拔得头筹。“我做评委四十年,遇见这么好的绿茶还是头一回。”茶博士张玉芳教授感慨。

殊荣的背后是品质。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的气候特点和黄土地、厚土层、多元素的土壤条件,造就了天花坪茶叶“高山”“生态”“有机”三大特点。湖北鼎正集团收购天花坪所产绿茶分批次检测均通过无农残认证,正是优异的品质成就了“天花坪云雾茶”厚重的品牌。

从贡品到产品

殊荣的背后也是历史,“鄂土茶称圣,英茗味独珍。”据老杨介绍远在唐代,英山的“团黄”“圻门”就与安徽的“黄芽”并称“淮南三茗”,一度为皇帝御用贡茶。其中“团黄”和“圻门”从内质上看应该就是“三山一坪”所产的高山茶。而今,昔日的贡品成为了产品飞入更多寻常百姓家……

从奖品到商品

殊荣的背后更要体现价值。老杨朴实但视野开阔,在他看来,天花坪茶,不仅要有奖品,更要有商品。这是茶产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天花坪这个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的要求。

老杨的儿子小杨告诉我们,他们和采茶的茶农达成了长期合作的意向,抱团发展,还在网上建起了商城,以茶会友,广结善缘,如今人不出门,订单总是供不应求,效益一年比一年好。

天花坪云雾茶,是一杯独特的香茗,也是一杯风土,等待我们去探求。

老杨带着我们往云里走。

即便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云雾茶的采摘依然要求纯手工,机器完全无法代替。

采摘的要求也相当苛刻,以初展的一芽一叶最为标准,且不能用指甲掐断,必须是大拇指和食指从中间用力向上提,这样才能避免茶叶氧化,影响绿茶成色。

在满眼新绿间,零星的茶农背着小竹篓穿梭于茶垄间,动作轻快,“一捏、一掐、一放”,双手翻飞间,片片色泽翠绿的芽尖便落入篮中,收获春天里的喜悦与芳华。

老杨说,谷雨过后,常采常新。仅仅几天时间,一粒粒、一层层、一丛丛新芽,又迸发出来,密密麻麻、毛毛茸茸,若狝猴的耳朵,如麻雀的舌头,似少女的睫毛。

“地炉文火续续添,乾釜柔风旋旋炒。”

杀青炒制、摊青透气。从指根到指尖,有些微微弯曲的弧度,与炒茶的锅紧紧贴合。搓揉捻炒,茶青飞扬,如行云流水。

炒茶,是整个制茶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整个炒茶过程约为90分钟,大概为五步,精选、杀青、揉捻、理条、烘干。看似简单,实则大有讲究。

“茶的品质关键在翻炒,从‘杀青’‘揉捻’,到‘打毛火’,每个步骤都讲究火候和力度,这样才能炒出香气浓郁、口感甘醇、颜色一致的好茶。”老杨一边说着,一边双手不停地在锅里搓、揉、压、推,那一撮撮青叶仿佛就粘在他的手上,随着灵巧的手掌翻转,锅里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茶香。

老杨介绍,这只是常规工序啊。分寸、轻重、火候不同,味道各异。就像同样的食材,厨师不同,菜品不同。有时候,同一食材,同一厨师,不同批次,也是味道有别。

“专业制茶人,在整个操作期间,务必要保持心平气和、恬淡虚静。就是所谓的茶禅一体。而且,炒茶也是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年轻人传承祖辈的制茶技艺。所以我想把我儿子带出来。”老杨一边指点小杨炒茶,一边道出了自己的心愿。

说平常话,唱平常调,讲平常理。身份是农民,懂得四时庄稼,能下地干活,懂房屋建造,又擅开车,擅机械,擅管理,擅做生意。杨先进集儒雅与乡土于一身,极尽能事地将日子打理得井井有条,活色生香。

清明连谷雨,香茗坐其间。一杯清茶入口,一丝禅意入心。一杯茶,喝着春色,品着人生;一杯茶,聚日月的灵气,天地的精华;心境如同云雾泉水清澄明彻,与茶,与景,与风,物我两忘。添茶续水间,不觉归期已到,老杨还有些意犹未尽。挥手之后,辞别转身,正思忖,车载音响送出清泉般的歌声:“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风光。哥哥呀上畈下畈勤插秧,妹妹啊东山西山采茶忙……”

古老山村,因茶而盛、因茶而兴,茶农的日子如同山涧一样细水长流,滋润美好。

(文字:段伟   图片:王淑存  编辑:何骥)

(作者:段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